竹叶青蛇
竹叶青,是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管牙类毒蛇。头大,三角形;颈细;尾较短,有缠绕性 毒性较强,分布广泛。且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,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,多于阴雨天活动。
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
生活时,背面通身绿色,上唇色稍浅,尾背及尾尖焦红色;头及躯尾腹面黄白色。眼橘红色,体侧有一条白色、淡黄色或红白各半的纵线纹。雄蛇体侧纵线纹路红白各半,前达口角或眼后下角,后达尾中段或基部;雌性体侧纵线纹路白色或淡黄色,仅占最外行背鳞的中央,故较细,前端多不达颈部,绝不达眼后下角,后端达尾基部或前端。幼蛇色斑与成体基本相似,但体背多有两行白色细点。
头背均为小鳞片;仅眼眶上鳞较大,左右眶上鳞自己一横排有9-15片小鳞;鼻间鳞仅略大于其相邻的小鳞,左右鼻间鳞之间相隔1-4枚小鳞。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之间以鳞沟完全分开,鼻鳞与颊窝前鳞之间相隔1-3枚小鳞,个别相切。上唇鳞8-12枚;下唇鳞10-14枚。背鳞在颈部21-23行,少数仅19行,偶为22、24或25行;躯干中干21行,两侧最外1-3行平滑,其余均起棱;肛前均为15行,个别为12或13行。腹鳞雄性154-170,雌性154-172;尾下鳞雄性60-75,雌性43-73。
其指名亚种腹鳞数雄性平均162.6,雌性平均162;海南亚种腹鳞数雄性平均172.6,雌性平均172。
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
活动适合温度在22-32℃之间,其性格为神经质,具攻击性,有毒。常于夜晚在沟边摄食,食包括蛙、蝌蚪、蜥蜴、鸟及小型兽类。一般除1-2月冬眠外,全年均可进食,耐饥饿能力较强,可超过5个月不摄入任何食物仍保持健康。
竹叶青蛇生活于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、竹林中,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、岩石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,或宅旁柴堆、瓜棚。垂直分布海拔为0-2000米。
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
竹叶青蛇分布于柬埔寨,中国(安徽、福建、甘肃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北、江苏、江西、四川、云南、浙江、台湾),印度(阿萨姆邦、大吉岭、锡金),老挝,缅甸,越南。
繁殖饲养 编辑本段
该种雌雄异体,体内受精,卵胎生,其卵在雌蛇体内输卵管中发育。繁殖期为每年的7-8月,产幼蛇3-15条,产完即离开产处。6月时,雌蛇体内的卵有绿豆大小;7月时,雌蛇体内会具有已经形成鳞片和少量色素的胚胎。竹叶青蛇自孵化生出后2-3年性器官成熟,雌蛇尾基部的一种腺体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,雄蛇凭借这种气味追踪雌蛇。一条雄蛇可与多条雌蛇交配。
动物保护 编辑本段
种群现状
由于该种分布广泛,其现有数量庞大,且数量不太可能过快的下降,不能被算作受到威胁,因此被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列为“无危物种”。
保护级别
竹叶青蛇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无危(LC)。
危害 编辑本段
竹叶青蛇毒一般的化学成分含有出血毒,多种酶类及少量神经毒素。从临床效果观察,竹叶青蛇属于血循毒类,被咬伤后,伤口局部会出现剧烈的灼痛,肿胀发展迅速,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,且出现较早,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。
竹叶青蛇因其体色翠绿,又喜栖息于植物上,而不易被人发现,人经过其栖息地,误触或逼近蛇体,往往会被咬伤,由于该种经常缠绕于树上,咬伤人头及颈部的事件时常发生,是福建、台湾及广东等地区的主要致伤蛇种之一。被该种咬伤后危及生命的病例虽极罕见,但因其分布广泛,造成的病例多,对人危害甚大,加以此蛇主食蛙类及蜥蜴,亦不利于农业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